当前位置:教育教学 -> 研究生-> 生物学
  一、专业简介
  该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理工结合、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相对稳定的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布局和建设框架,并形成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生物转化,以及植物学与植物代谢调控三个稳定而具特色的学科方向。依托于我校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辽宁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以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为国家培养既有生物学基础又有工业发酵专长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
  历经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形成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研究体系,成为东北地区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目前本学科已与国内生物发酵企业、辽宁沿海地区多家大型水产养殖基地以及诸多农业科技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本学科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已形成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基础,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几所大学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及定期的学术交流。
  二、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创新能力、掌握生物学理论基础、了解本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型及应用型的高层次生物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 植物代谢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化学手段完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代谢途径酶基因、转录因子、以及转运基因等)的克隆及鉴定,实现 对代谢途径的有效调控;利用药用植物代谢途径解析所得到的酶基因及转运基因,在微生物底盘细胞中构建全新的代谢通路,实现药用植物中重要次生代谢物的高效合成;应用基因组、代谢组和表型组等手段解析作物抗逆性(抗旱、耐盐碱和低温)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实现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2. 微生物及生物转化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不同生境中微生物菌种资源及其酶和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即对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的微生物代谢物质,包括新型抗菌多肽和药用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及液体发酵研究;探索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和微生物代谢调控的规律;农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及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即开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益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生防菌和生物防治、生物菌肥等的研究;以及植物内生菌、植物根系微生物与宿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分离及工程菌生产新型海洋酶制剂;分子营养与代谢;生物催化与生物分析;天然产物生物转化在饮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方面的产业化开发与应用。
  三、学科方向及简介
  1、工业微生物技术
  主要从事工业微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生物催化剂,并解决工业化生产的相关技术条件,进行工艺的建立、健全和优化,并致力于微生物细胞和酶的应用技术研发。
  2、发酵机理与调控
  主要研究发酵过程分子机理及代谢调控,将代谢工程理论用于发酵技术研究,探讨发酵新技术,建立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控制技术,提高发酵生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发酵工业的现代化。
  3、微生物育种及发酵新产品
  针对发酵过程优化与产品制备技术的关键问题,以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将现代生物技术运用于微生物育种,提高微生物菌种的生产性能和生产能力,获得新的发酵制品。
  4、生物转化与催化
  主要从事微生物和植物源酶催化生理活性物质生物转化及生物催化机理研究,探讨生理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其构效关系、生物转化产物的应用开发研究等。
  5、现代酿造技术
  利用现代酶学及生物技术研究传统酿造食品生产的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生长、相互作用机理及生长控制,探讨影响产品质量的风味物质等产生的机理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控制和改善传统酿造食品的品质。
  6、基因工程与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高效表达功能蛋白产物,开展功能基因的鉴定与克隆和生物基因组信息学研究,获得具有特殊应用价值的功能产品。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可在基本学习年限基础上延长1年(不含休学年限)。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包括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和学术报告环节,其中学位必修课至少1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报告环节2学分。选修课可以跨学科选课,选修课的选课人数低于5人不予开课。
  入学前国家英语六级成绩达到425分的学生第一学期可以申请免听英语课,但必须参加期末英语考试,成绩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第一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须第三学期重修,且第二学期不允许免听。
  第一学期英语考试达到优秀(≥85分)第二学期可以免修,成绩统一按85分记,也可以继续修读参加考试,按实考成绩记。是否选择免修在开学第一周确定,之后不允许更改。
  (一)实践环节(必修)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必须完成实践环节,计2学分。实践的形式可以是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调查。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可采取助课、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须填写教学实践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2.生产实践
  校外专业生产实践,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力加强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安排专门生产实习一次,时间约1个月。参加生产实践应写出总结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3.社会调查
  研究生社会调查是指研究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就某项专题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调查目的要求,写出较详细的调查提纲。在社会调查结束后,研究生应该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写出一篇质量较高、有自己见解、能解决或阐明实际工作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调查报告,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写出评语,通过者取得2学分。
  (二)学术报告环节(必修)
  学术报告环节是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拓宽知识面,增强研究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五次学术报告活动,并且本人至少主讲一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必须完成学术报告环节,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应选择生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
  1.论文选题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实际生产情况,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为导师科研计划的一部分)。经导师同意,组织有关教师论证后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
  2.论文工作
  论文确定后,在导师(或指导小组)指导下,硕士生应尽快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生需继续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实验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以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同时根据专题研究的需要,在导师的建议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到校外有关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调查。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地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撰写出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学位论文。
  3.论文撰写、评审
  七、专业实践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指导小组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做好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并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认真做好专业实践记录。实践结束后填写《大连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并提交相关的实践成果,撰写不低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创新设计与理论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求学生既要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培养过程采取导师负责并依托科研团队进行全程指导的自主独立科研的培养模式。